全球無核只是追尋公義的第一章

從有關福島核事故的新聞和緊貼的讓百萬人受災的切爾諾貝爾核電廠爆炸25周年紀念報導,我們明白到核電並非安全也不清潔。以經濟和電力需求增長為理由取深埋地底的放射性礦物來支持人類的無度消耗已是反理性的行為,相信科技能夠管治這些能量巨大的物質;在根本解決不了的核廢料存放時建廠,均反映了人類的過份自信,特別是對科技發展的信任。現實是,人類不能對核電廠全面掌控,出了大型事故亦只是朿手無策;現在核廢存放仍是件未能解決,或是永不能解決的難題,因為核廢的半衰期跨度太長,就如原本長埋在地球深處的核元素一樣。 很多支持反核運動都是源於對自身安全的擔心,但其實核電背後隱藏著另一嚇人的現實 ── 核害面前並不是人人平等。有些人雖不是核能的主要耗用者,卻一直在當炮灰。在福島這事上,由於在救濟和重建上日本政府都欠力度,在找不到工作幫補家計的情況下,已有報導指有女性賣淫籌款;亦有人販子及AV公司在災區活動,尋獵相貌娟好的窮家女性。這些報導反映核災裏面的階級及性別成份。福島事發後,那兒的動物也沒有獲得安排撒離。核廠的選址更是一早反映了核電裏面藏著的不平等,特別是當核漏是恆常不過的事時,獲選中地區的人都是被定性為格值低,可犧牲的等級。核原料的生產過程不單高耗能和高污染,而在產生核原料的開採和存放核廢的選址,不少國家都是拿著沒權沒勢的原住民開刀。在台灣,蘭嶼和台東的核廢存放選址都是少數民族的聚居地,是赤裸裸的環境種族歧視。

這些裏面,都是佈滿斷層和歧視樣人痛恨的世界觀。

某些人類的自视過高和對其他地球公民的疏离就這樣種下了種種惡果,包括高生產高消耗型經濟所的禍。這亦反映了反核或建立無核世界不能只是一個單一議題,而自我們都要恭身自問,自己在這大禍裏所扮演的角色,檢視自己和所在的城市的存在型態是否順從了或鞏固了那些惹禍的論述,和突圍點在哪。火能和另類產能技術各有缺點和問題,要有一個綠色的公平世界,將能源狠狠的省下去,或許地球還有明天。端士有城市接受了於2050年達至減耗能8成的挑戰,我城能嗎?

caption: 參與6.11集會者繫上黃色及黑絲帶